20240706
文/王军
2024年7月6日上午,杜甫草堂博物馆,“幽居近物情”彭先诚杜甫诗意作品展隆重开幕。
著名主持人周东主持开幕式:
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致辞:
画展主角彭先诚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何家英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发来贺信,周东宣读:
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王琼致辞:
彭先诚先生向杜甫草堂博物馆捐赠三幅杜甫诗意画作品,刘洪馆长代表杜甫草堂博物馆接受捐赠,并向彭先诚先生颁发《杜甫草堂博物馆收藏证书》:
政协四川省委原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秦玉琴宣布开幕:
据四川省诗书画院报道,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四川省政协原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秦玉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光志,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戴允康,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省文联名誉主席、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王 琼,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何家英,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 来,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戴卫,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晓阳,凉山州政协一级巡视员宋光明,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薛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成都画院书记、副院长李志权,重庆美术馆副书记、副馆长蔡佳,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副书记、秘书长刘晓英,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冷柏青,著名艺术家:梁时民、谭昌镕、李伯清、秦天柱、管苠棡、刘朴、张景岳、吴绪经、魏学峰、林木、张跃进、袁生中、周明安、李青稞、邓代昆、周裕国、罗智慧、蔡寅坤、李江等以及省内外各界文艺工作者、书画爱好者三百余人出席了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华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展览持续至8月12日,对绘画和美感兴趣的朋友,可前往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品味。
【现场•作品合集】
Part A 晓看红湿处
中国书法馆
Part B 月涌大江流
杜甫草堂诗书画院美术馆
【心悟】
笔者读彭先诚先生的画,临时悟到的几个主题词和一些只言片语:
*创造性思维:突破固有的程式化思维,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由小我到大我的社会角色转换。摆脱名誉、地位、金钱等世俗观念的束缚,在自我革命中获得身心的彻底解放,锤炼成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襟怀、境界和格调。在与天地、先贤和心灵的孤独对话中发掘智慧、产生灵感,用个人特有的艺术语言,直觉(自由自在)地表达出艺术的感染力,激活并再造自我的鲜活生命力。
*真情实感抒情怀,去形见神大写意。
*借古讽今,借题发挥,书写胸中沟壑,畅怀时代精神。
*诗以言志,词以言情,文以载道,书以心画。诚如诗佛王维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蜀中山水,人文底蕴,开放包容,旷达自在,是艺术家获取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
*书法草法入画,妙趣生焉。
*融通: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敦煌壁画的笔法,唐俑与碑刻造像的线条,张萱、周昉的姿影敷彩。借鉴西洋油画和日本浮世绘的表现手法。
*冶炼:裁万相于一殊,形成个人风格。
【文献1•彭先诚自述】来源于四川省诗书画院报道
用拙诚吾道 幽居近物情一一彭先诚杜甫诗意画自述
我爱杜甫。杜诗于我的阅历、心境、美学追求,息息相通,取杜诗而入画,何其乐也。
忆少时游杜甫草堂, “王园”玉兰,春来盛开,如晴雪王珮,夏日荷风搖拽,亭间匾额,古色古香。中秋,丹桂飘香,秋虫嘤嘤,冬日腊梅怒放,暗香袭人。有时,楠木林下竟能拾得雨后枝杈间墜落的雏鸟。
吾家门前便是百花潭,自翊与老杜为鄰,“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我的画屋便在此地,故另题斋号,自刻闲章,曰:”百花潭北窗”。昔日的百花潭乃两条大河交汇处,水流湍急,暗藏漩涡,弄潮儿为显身手,竟或丧命,杜甫所云”白花潭水即滄浪”,诚非虚言。
自从1980年购得“钱注杜诗上下卷”,此后作画,常获灵感。五年后,与孙竹篱老先生同在省诗书画院据案相对,讨教为诗之道,孙老曰:“要从杜诗下手”。
我眷爱杜诗,惜乎独缺诗才,随时吟诵而已。
唐安史之乱后,杜甫入蜀,居定成都,就此远别颠沛流离,晚岁名句多出于此: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留連戏蝶時時舞,自在嬌驚恰恰啼。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诗名句中的风物,是我毕生惯见的自然天趣,经杜诗点染,成了我笔下百画不厭的题旨。
杜诗又擅吟馬:《房兵曹胡马诗》、《题壁上韦偃画馬歌》、《丹青引》、《骢馬行》、《画马赞》、《秦州杂诗二十首》……我自幼迷恋画马,中岁及今,仅《房兵曹胡馬诗》诗意即曾画过百余幅,《画馬赞》、《虢国夫人》,也是我反复锤炼的画境。
唐风仕女画与鞍馬人物,亦为我所喜,《丽人行》、《明妃曲》、《月夜》、《佳人》,我以笔墨反復吟味,尤其是《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时间、空间、人物、服饰,历历在眼。“頭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后來鞍馬何逡巡,当轩下馬入锦茵”,更为我送来美不胜收的色相与墨趣。
而敦煌洞中供养人的笔法,唐俑与碑刻造像的线条、张萱周昉的姿影敷彩,都随杜诗意境来到笔端,有意无意间,融为一炉。
唐人司空图诗品”洗炼”篇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鏡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气,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我取杜甫《丽人行》诗意作画,凡数十年,若有神来之笔,均借以上妙辞之助。
我画中的所谓诗意,说穿了,无非”借题”而已,题曰《佳人》、《胡馬》、《虢国夫人》、《昭居出塞图》 《白居易琵琶行》、《东坡赤壁怀古》,实则時空流转,今古相遇,自有种种变体,乃至发挥,并非古诗的图解,远在宋代,借古题而觅新意,即已蔚然成为习尚,其中包括我画李白与杜甫的情谊。
岁幕幽居南海,闲來抄书,临王義之十七帖,写到指柔腕舒、神闲气定之时,其势顺而其兴勃,抽一习字水纸,笔若行草,绘李杜小像:但见老杜踞席趺坐,低眉静思,敬对尊长,略呈腼腆,略数笔,神采出矣,而李白斜倚巨石,酒壶在地,诗卷在手,双目凝视社甫。一诗圣,一诗雄,一飞扬,一内斂。人物造像仅两寸有餘,古松、翠柏、巨石、溪流,占据大幅纸白,遠山与云气长款鋪设,远观似如山水圖卷,李、杜仅是点景人物,此非我所属意之画境乎?“悠悠沧海情”,雖称山水画,然画魂者,诗人李杜也。
昔苦度穷年,一家三口寄居安乐寺小学不足十平米的”偏偏”(即两个屋子之间搭建房),大雨大漏,小雨小漏,入秋一场暴雨,家小惟踞床就餐。“床床屋漏无干處,雨足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境,真乃千古犹然。
2019年秋居西嶺雪山之麓,秋雨绵绵,遂動念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画。易数稿,俱不稱意,忽得一纸佳构,焕然自喜,不料大雨磅礴,山洪滚滚,桥梁为之冲断,连夜携眷,仓猝避离,所喜佳作已成,画中老杜神色高古,手握竹杖,风動霜鬓,好似正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名句。画中不涉景物,仅以几笔飞白浓墨暗示秋风秋雨,画边以书法压上全诗。
假杜诗而赋山水,激活并拓展了我的笔墨視野,应是我“衰年变法”的心得。常居蜀中山间,每与云水山石相守,方可领会杜甫“秋兴八首”诗意,”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萬里风”……《白帝诗意图》等巨幅杜甫诗意山水图,”丽人行”的轻快柔美,一变而有雄强霸悍之势。
杜诗画意,仅是我笔墨生涯之一隅,此外,陶潜、李白、白居易、苏轼,均赋我以画兴。潜心格物、但凭直觉,辅以从未中辍的速写与书法修行,诚所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今八十有二,耄耋之年,竟笔不衰而锐气在,兴感之由,不亦乐乎。
——2024年写于海南
【文献2•策展人叶莹的后记】
后 记文/叶莹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虽一律,却非本来同。宋人最能理解诗画相通,宋人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画外意,待诗来传,诗中象,待画来写。然宋人画少有题诗,但满纸诗意。诗画相融相通,然画并非诗之图解,诗亦非画之注释。
彭先诚先生的诗意画即是如此。彭先诚先生的作品以传统为上,水墨淋漓的恣肆挥洒,高古醇厚的笔墨语言,在墨彩丰盈中铺陈烂漫天地。先生的从艺经历,从遥远敦煌的盛唐气象,到大凉山的质朴苍茫;从传统文脉的诗意化境,到现代西方的色彩构成,他一直在锤炼笔墨的道路上孜孜不倦,耄耋之年更是又为一变。回望先生近年个展,我们从2022 “艺术长沙”的“诚者亦灵变”中看到了他的变法之道,也希望从本次展览中呈现他的一脉相承。而“诗意”正是这一“脉”。“诗意”是彭先诚的艺术灵魂,不论是诗句相应的诗意画,还是其他主题,亦或是近年概念化与抽象意味的变法新作,他的艺术一直在探索中国诗书画的相融相合。书画同源在他作品中,不仅体现在书与画的空间穿插和布局,也体现在他绘画笔墨间的纵情书写。而作品内在的“诗意”则永远是核心。
在杜甫草堂举办彭先诚杜甫诗意作品展,汇聚了跨度数十年的先生诗意画。我们会发现,先生的诗意画母题主要集中在《兵车行》《丽人行》《虢国夫人》《昭君出塞》《秋兴八首》《丹青引》《房兵曹胡马》《画马赞》《佳人》《月夜》等十余首诗意中。他只选择与自身艺术语言体系相关联的母题,数十年来同一题材不断理解、思考与加深,他是借杜甫诗意来锤炼笔墨,是超越物象与诗文图解的艺术再创造。我们在探讨诗画一律时,往往会强调二者之关联,却常常忽略二者之差异,先生的诗意画让我们看到了同一诗意在绘画方面所呈现出的无限可能与延伸空间。
彭先诚先生笔墨精神与杜甫诗意的高度契合,是展览希望传达出的另一层含义。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深厚博大,蕴藏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但他的诗又是“幽居近物情”,他以自己的方式,从身边事物,咏叹世事人情和时代变迁。先生作品亦是如此,既有对身边景物“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烂漫描绘,又有对古今气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豪迈铺陈,不论是小情小景的匠心独具,还是大气磅礴的放逸抒写,都与杜诗意境相契相合。因此,展览以“晓看红湿处”、“月涌大江流”两个诗意单元进行呈现。
当然,诗意画只是彭先诚艺术长河中的一条支流,但这条支流却贯穿着他的整个艺术生涯,“诗意”也成为其艺术生命之灵魂……
【文献3•彭先诚杜甫诗意作品集相关信息】
欲购此作品集,可查阅“艺术野疯狂”微信公众号
【文献4•刘继聪的读后感】
……彭先诚先生绘画在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类绘画作品中都坚持没骨法与笔墨相结合,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与时代精神融合一体,打破传统以线条为主的技法,而直接以色彩表现物象的精神状态,反应出色彩清灵,雅致特点,具有个人绘画风格,彭先诚先生很注重思想意境和笔墨表达,他从历代书法大家中寻找自己审美共识的书法艺术融入到绘画之中,追求一种自由性,笔墨性,微妙性,创造性,个体性,彭先诚先生继承古韵文化,把自己情感,灵魂思想,笔墨语言,内心世界暴露给读者,今天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不多了,新时代就应该有新笔墨,向勇于探索尝试的艺术家们致敬……
【文献5•戴晓的启示录】
又一场艺术盛宴,我小学就上过彭先诚老师的课,那个时候彭老师在少年宫教过我,后来我们都住在画院经常听他的课,而且经常看彭老师画画,一起参加过深圳艺术双年展,现在回想起全是海内外的大咖云集,当时我比较喜欢写实,对写意似懂非懂。今天听何家英老师一席话,可谓是一语道破写意精髓,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三字叫「画感受」,画的就是当下的感受,而不是客观表象的传达,彭老师二百多本速写都是画的感受。让我开悟的还是何老师的评价,难怪何老师的工笔人物如此传神,取其意得其神。何老师不仅关注写意画,还特别关注西方油画。站在写实的角度吸取写意精髓,交流不在多而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几个词留下就是有所得,今日记录为今后淋漓尽致表达意境做坚强后盾。
【现场•花絮】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20240707 17:49
编辑整理补记于悟道斋
20240611 23:16于悟道斋
更多文章:
实事求是,何以难哉?一一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沉思录(草稿)
“不一样的苏东坡,不一样的周啸天”一一听周啸天在成都规划馆说苏东坡小记
余政做客翰墨天府成都书法大讲堂公益讲座《篆刻技法与艺术》
程星琰做客翰墨天府成都书法大讲堂公益讲座《书法临习漫谈一一以十三届国展为例》
“没有白活的人 值得研究的鬼”一一李文彬书写魏明伦墓志铭
西沐(李可染画院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公益讲座《中国艺术品市场及其价值发现》在四川省诗书画院开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一一幽居近物情•彭先诚杜甫诗意作品展在杜甫草堂隆重开幕
镌刻在唐卡中的红色记忆
- 甲子已然过 忽如春风来 - 01/29/25
- “巴山蜀水承一脉 翰墨丹青写双城”——观春熙路遇见解放碑书画展小记 - 01/23/25
- 从一次展览看四川福宝美术馆的专业化全产业链式书画展览文化服务 - 0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