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回国几乎都会和大学同学聚会一次。与别的班级不同,我们同学之间一直很亲,经常聚会,每次聚会结束时就开始约定下一次聚会的时间和地点。因为疫情,同学们有四年没聚会了,所以在我回去之前就一直张罗聚会的事。最后敲定在我回国期间在大连聚会,正好与母校的返校活动重合,到时大家也可顺便回校参加活动。
少年时总觉得生命长着呢,未来远着呢,可老了才发现,一辈子其实很短。且不说我那些中年夭折的发小和同学,即使活到我这个岁数,也觉得一晃就是一生。这次与大学同学聚会,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家都老了。四年一眨眼的功夫,感觉大部分同学都突然衰老了。
不仅老了,身体也出现了各种毛病,没毛病的寥寥无几。两个同学得了帕金森,一个严重的无法参加聚会。一个得了严重抑郁症,原来只是他太太有抑郁症,没想到照顾他太太多年后,他自己也得了抑郁症。两个人可以说都算成功人士,我同学经商成功,财务自由了,他太太报社主编,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都已成婚。按理说,这样的家庭和人生是很完美了,可老天爷就是不喜欢完美,非给你弄出点事来不可。
三个老高三的老大哥,两个十几年前就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最老的一个46年出生的老大哥一直身体不错,本来报名参加聚会的,可临来时突然发烧,以为得了新冠就没敢来。后来证明就是一场感冒,虚惊了一场。还有两个同学做了心脏瓣膜手术,一个得了青光眼,一个前年得了脑血栓,好在恢复的很好,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我一个同乡同学则一直为哮喘折磨,以前身体很好,从不生病的他,三十多岁时患了一次感冒,结果诱发了哮喘。好多年都治不好,前些年偶然试用了葛洪药业的蛤蚧党参膏,哮喘缓解了不少,现在可以每天打乒乓球了。还有一个同学十几年前得了强直性脊髓炎,一直靠中医治疗。最奇葩的是一个同学阳了后,病毒攻击牙齿,连续掉了七颗牙,聚会时见我们都笑不露齿了。其它同学基本都是三高,只有几位女同学没什么毛病,但其中一位的老公因脑出血不久前去世了。
与同年级别的班比,我们班算是不错的了,只有一位同学去世,其它班都至少有两位同学离世了。这也许纯属偶然,也许和我们班同学在校期间就个个都是体育积极分子有关。关于我班同学的故事,我以后会慢慢写出来。
尽管身体都不好了,可同学们的精神气还在。该喝酒的还是照喝,不喝酒的也一样很嗨。说话都是在喊,几十人嚷成一团,高兴是高兴了,可嗓子受不了啦。我当天晚上就因为说话太多把嗓子弄哑了。我这些同学绝大多数一直在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工地磨砺,早就消磨掉了身上的学生气,一个个都变成了粗人。我们的班花,以前在学校时是文工团的歌手,在校时给我的印象总是一副娇羞的样子。毕业后第一次聚会,就发现她像换了个人,喝起酒来都是一口闷,说话也是豪声大气,直压须眉。做工程的人,天天在工地转悠,打交道的也是粗声大气的工人,不知不觉中就自动工农化了。我们班只有小端同学,永远是文质彬彬的样子,在工地干了一辈子,依然像在学校时那样烟酒不沾。小端是我们班的学霸,南京人,安静、聪慧,考试总是满分。毕业那年,学校想让他留校,他说啥不干,去了武汉三航局,做了一辈子施工。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交通部水运司的工程处处长叶慧来工地走访时曾对我们说: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国家的建港事业刚刚开始,今后的项目会越来越大,如果你们坚持在这个行业里做,今后定会做出一番事业。他继续说道:老一辈建港人就没赶上好时候,一辈子都没遇到正经工程,多年来基本都是做码头的修修补补工作,几乎没建过什么大港。
叶慧的预言非常准,我们毕业这四十年正是中国交通建设大发展时期,我们班唯一一个一直坚持在工程第一线的同学,就是一步步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从技术员到技术主管,从技术主管到技术队长,到公司总工,总经理,又从总经理到局总工,主管技术的副局长。一辈子参与了无数大型交通工程,最后被国家授予了水运建筑大师的光荣称号,而且被母校授予有卓越贡献的校友称号,名字和照片以及业绩被陈列于校史馆。我觉得对他来说,真是名至实归。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分层,成就感属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范畴。我觉得做工程的人最容易获得成就感,每当一个工程技术难题被攻克后,或者一个工程完工后,就获得一次成就感。这种心理满足是生理需求层次的满足没法比的。
尽管赶上了好时候,工程公司的日子也不是一直好过。本世纪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公司都是处于吃不饱的状态。那正是我同学当经理的时候,项目很多,但每个项目都没多少钱,为了员工能发出工资,几千万的项目也不得不接。港口工程的项目不够,就得接高速公路和铁道桥涵的项目。所以,那段时间,啥活都干过,可还是吃不饱。更要命的是工程尾款总被故意拖欠,弄得公司账面盈利,可手头没钱。尤其一些地方和私人业主的工程,没有痛痛快快付款的。有一段时间公司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好在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后,港建公司迎来了超景气的日子。从那之后,大项目不断,海外项目不断,公司的业务量节节攀升。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一个公司五千人,一年产值才两个亿。现在公司不到两千人,而每年工程产值达70-80亿,其中大约五分之一是海外项目。
因为交通基建行业的景气,一直做技术工作的同学都成了专家,经济上至少也算是中产阶级,很多都财务自由了。即使退休后,很多也被返聘回去,或者被民企聘去当顾问。我班一个女同学,退休后就被民企聘去当顾问,每月上不了几天班,也能领两万块薪酬。总之,一直在交建行业干的同学,没有差钱的。
我们这次聚会有一天的活动在母校里,活动内容还很紧凑。在校的小校友作为自愿者为我们这些老家伙热情服务,让我们很感动。我们毕业时没有学士服和学士帽一说,这次返校,学校特意借给我们每人一套学士服,供我们拍照过把瘾。:)
中午时,在学校食堂吃怀旧餐,每份二十元。虽然按现在的价格不算贵,可在我们那时,二十元就是一个月的伙食费了。如今学校的食堂简直就像美食街,各种风味,各种花样,是我们在校时无法想象的。下图就是我们的怀旧餐,其实我们在校时哪吃过这么好的饭菜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23)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22)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20)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19)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8)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7)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6)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5)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4)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3)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2)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1)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0)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9)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8)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6)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4)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3)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2)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
《隐入尘烟》的艺术特色及所反映的三农问题
《观剧偶感》(九)
中秋月
《观剧偶感》(八)
- 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引发的种族矛盾 (1) - 02/01/25
- 散步偶遇 - 01/30/25
- 退休后的各种活法 - 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