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无达诂

摄影无达诂
杨益民
2022/11/19

      此篇文章后有15张照片,分为5组,每组3张。每组的第一张照片是手机拍摄的实体照片,第二和第三张照片是利用第一张照片制作的“伪照”。在数字时代,阳光明媚、碧水蓝天、落日红霞、淫雨霏霏、奇幻雪景、……,似乎任何景色都可以“伪造”和“渲染”。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云:“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但是,人的感官能力及其有限,正如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所言:“表现成其为物质的一切事物,或多或少不过是原始心灵的聚合。”换言之,我们所说的物质不过是我们通过感知得到的一束观念。何谓真实的自然,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美学中有一对范畴――形似与神似。“形似”指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外部形貌;而“神似”则指生动地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精神。但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景色,往往有不同的心灵感受或感应。“神似”怎么可能人人相通呢?

     例如,走进一座蝉噪鸟喧的山林,诗人王籍感受到的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而其他人的感受或许恰恰相反。

又如倪云林的《渔庄秋霁图》(今藏于上海博物馆),上有他自题诗,其中两句“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倪云林作此画时,正是江南风光最美时刻,山川相缪,水波澹澹,郁乎苍苍,秋色正浓。倪云林诗虽如此写,但画却看不出一丝一毫冉冉翠绿,风摇水动的感觉。石坡上五株叶儿落尽的枯树,一湾留白痩水,几痕淡淡远山,完全是一派萧瑟的景象。所以,他画的不是外在世界绚烂多彩的秋色,而是他心中繁华落尽,一切执著躁动都归于无影无踪,清澈高旷的萧散寂寥之秋。

    有的人仅用感官去感受世界,而另一些人却同时用感官和灵魂去感受世界。感官感受到的世界可能大同小异,而灵魂感受到的世界却千差万别。

      摄影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且这门艺术同时依赖于是感官、灵感,甚至灵魂。所以,它有许多的摄影艺术流派,比如:

     “写实摄影”――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
     “画意摄影”――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其中的分支“印象派摄影(仿画派)”更极端,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摄影作品不像画,只是照片,那就无艺术可言。
      “自然主义摄影”――强调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摄影”、“新即物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抽象摄影”、……,摄影流派很多很多。          

摄影本质上又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应用科学。尤其是数字时代,随着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信息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摄影技术和摄影流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例如“全息摄影”,这是一种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可以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三维成像技术。   

       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花,常用于形容美丽的女子,或“梨花一枝春带雨”般的清丽,或“日边红杏倚云裁”般的妖娆,或“人面桃花相映红”般的娇媚,或“一枝春雪冻梅花”般的雍容。那娇花照水的美女,似花非花,观感、形容皆因人而异。

   “诗无达诂”、“赏秋无达估”、“观景无达诂”,“曰美无达诂”,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摄影当然也就无达诂。摄影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摄影无达诂”也!

第一组(图1-3)

第二组(图4-6)

第三组(图7-9)

第四组(图10-12)

第五组(图13-15)

注:以上所有照片的拍摄与制作都只用到一部苹果7手机与它自带的软件。


1 2 3 4 5 6 7 8 9
杨益民
Latest posts by 杨益民 (see all)
Total Page Visits: 349 - Today Page Visits: 6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