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我的市场经济面面观(306)

(续)第十八篇 我的市场经济面面观

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引与鼓舞下,经济体制逐渐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也是痛苦的。但从社会宏观面上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很迅猛,一大批有先知先觉的人丢开了铁饭碗开始涌入市场经济中淘金,虽然人数不是很多投入的资金也不是很大,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它推动着经济体制逐步脱离计划迈向市场,这是因为这批人这批资金本身就不在计划之内,他们拥有的唯有市场。从1985年开始的过后几年中,除大家电之外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除粮食以外的主付食品,都逐渐脱离了计划的轨道,由市场在决定它们的产供销,尽管价格还没有被计划放开,但价格管制相对很放松了,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按照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由市场随行就市的确定价格。

也是在同时,被计划经济机制所造成的各种财政补贴,因为不堪重负而在逐渐减少乃至取消,比如对城市中蔬菜的供应,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有一个国营的蔬菜公司在财政的补贴下保障着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这一个看似有点荒唐的财政补贴,随着城乡蔬菜的自由交易,财政补贴逐年减少后被取消,蔬菜公司也不复存在。在减少财政补贴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是很有积极性的,这对于推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也几乎是同时,一批中小国营企业与真正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市场逐渐活跃的情况下也在逐步脱离计划,或者说计划正在抛弃它们,因为在有市场自由经济存在的前提下,计划也很难统帅和带领它们了。这批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企业在逐步脱离计划之后,也开始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市场经济中游弋了,如前面所述它们有的很快很好的融入了市场之中得到发展,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在没有了计划的青唻之后饱受着市场的煎熬。

上世纪80年代的后半页,社会经济体制被这些因素推动着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人们所经历的多种多样经济活动,正在逐步脱离计划的轨道向市场靠拢。应该说当年的这些情况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好的积极的至少是正常的,它的表现就是社会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在一天天丰富起来,人们在日益丰富的物资供应下很平静但同时也是很愉快的生活着,这种效应向各方面展示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剖析了计划经济的弊端,明里暗里的向人们昭示着计划经济应该早迟被抛弃而由市场经济取代。

尽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很正常很顺利,但最终那个瓶颈问题也就是价格的放开,在上世纪80年代始终没有突破,在试图放开价格的过程中,还引发了城乡居民的物资抢购风潮。第一次抢购风潮发生在1984年国庆前后,应该说那一次抢购风潮主要的起因是当年货币发行超量,其实在抢购风潮产生之前虽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价格放开的研究与讨论,但无论是言论还是行动都是很谨慎的,当年货帀发行超量再加上居民的购物偏向,引发了这一次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影响却很深刻的抢购风,因为这是建国以来发生的第一次物资抢购风潮。

我在那一年7月暑假中曾经去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了一个由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司委托金融研究所召开的一次规模很小很精干的货币发行量的研讨会,对当年货币发行量是否正常进行了讨论,研讨会召开在第一次抢购风前夕,但却没有对政府机构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提出正确的指导性意见,这是十分遗憾的。这个事情我在前边的回忆录中曾经做过多次回忆,对于学界某些学者的缺乏科学性的不实话实说的风气感到十分的失望和遗憾。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和发表在1984年10月20日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这个时间节点说明仅管出现了第一次抢购风潮,但高层要坚定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还是很大的。之后的几年中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是卓有成效的,在很多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子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比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不再是由计划指令,而是逐步由市场决定,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进入到商品经济的领域中。

又如,在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普遍在各类企业中得以实施,人们的所得和个人的劳动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极大极好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让企业的活力增长,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日用品大量大批的涌现了出来,充分改变和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应该说这种改革和进步虽然是生产关系总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仅仅是一个侧面,但就这一个侧面的改革对生产力的提高与促进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也足以看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如,在实行政企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方面也有很好的进展,不少政府机构在改变观念之后不再是企业的婆婆,企业的日常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更多的由企业自己做主,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这种调整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得到了企业能够良性发展的结果。更进一步这种政企分开的践行触动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其中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如何摆正企业中党委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的位置问题,有不少企业党委不再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销售由厂长经理等业务班子负责。

但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瓶颈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没有得到解决,它成了横梗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大难题,这就是价格体系的改革问题。从某个意义上来讲,价格能否从计划下放开由市场来决定,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和重之之重。价格由计划决定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扭曲了价格的本来面目,也让财政不堪重负,当年自来水定价为四分钱一吨便是一个典型。80年代下半页,也曾经有几次逐步放开价格的尝试,步伐迈得较大一点的是1988年,得到的反馈和结果是第二次抢购风潮。

1988年的第二次抢购风潮,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来讲都远强于第一次抢购风潮,它实际上让很多其实是很好的价格体制改革的方案搁浅,国人在价格放开让市场定价上的承受力之低让人难以想象,在疯狂的抢购风面前,所有良好的甚至是优秀的价格改革方案都只能暂时束之高阁。第二年六月的政治风波,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放缓,这使得价格体系的改革不得不往后推。令人惊讶和欣喜的是这个80年代的瓶颈问题,居然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掀起的改革开放高潮中,出人意外地得到了顺利解决。

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像东风劲吹一样掀起90年代改革开放高潮的时候,祖国大地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迅猛的发展。首先是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到市场中,众多的本质上的私营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这些公司当初建立的时候《公司法》还没有颁布,它们还得挂着集体所有制的招牌挂靠在某个政府机关下边,我在当年也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进行经营,再就是更多的人投向了商海,在当年掀起了一股“下海潮”,当年有关方面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公职人员走向社会的政策,主要是留职停薪,也有不少的人抛弃了铁饭碗辞职下海经商。

80年代难以逾越的那个放开物价的瓶颈问题,在这个的时候很自然随和的得到了解决,首先是经济搞活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当物价逐步放开的时候,收入的增加让人们对物价放开后的增长在慢慢的适应。同时,人们手中比较多的资金,如果投向市场经济经营它的收益在当年的经济环境中还是不菲的,这使得一些比较急进的资金持有者把资金投向了市场,谨慎一点的资金持有者在当物价涨幅较大国家出台了“保值储蓄”中稳定了资金,所以当市场价格放开后,富余资金得到了分流没有形成抢购风潮。80年代那个瓶颈问题就这样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中很正常顺利的得到了解决,这为下一步拓展市场经济机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打下了基础。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1 2 3 4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otal Page Visits: 48 - Today Page Visits: 45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