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临走前把皇位禅让给长子赵桓。赵桓也想跟爹一起走,不要这个皇位,父子俩为此差点翻脸。最后宋徽宗强将龙袍披在赵桓身上,赵桓哭着当了皇帝,是为宋钦宗。
宋钦宗本来也想开溜,却被兵部侍郎李纲阻止,李纲坚守开封,击退金兵的进攻,直到北宋各路勤王援军赶到,金军退兵,宋徽宗也返回开封。
击退金兵后宋钦宗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就地解散了二十多万勤王大军。谁知几个月后金军又打来了,开封守军只有七万人,面对十五万金军,开封城破,北宋灭亡。
金兵掳走宋钦宗、宋徽宗、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万平民,这些人大多被赏给金兵为奴,包括皇室的女人。
宋徽宗的九子赵构当时不在京城,逃过一劫,在临安(今杭州)成立南宋,是为宋高宗。
靖康之难导致中原汉人纷纷南下逃难,规模弘大,超过五百万人。
有意思的是南宋虽然偏安一隅,经济却十分发达,人均GDP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这又吸引更多的北方人往南方迁移。
以上的三次人口大迁移都是战乱引发的,衣冠南渡为中国经济南移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南方的经济完全碾压北方。
到了南宋末年,蒙古入侵,中原南下的人又不得不再次南迁,涌进福建和广东等地。
洪武大移民(明初大移民):
中国历代统一王朝都是北方征服南方,政治中心也都在北方,所以争夺天下又叫做“逐鹿中原”。
唯一例外是明朝,朱元璋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府(今南京)建都称帝。明朝应该算是南方王朝,虽然后来明成祖朱棣又把都城迁到了北方。
中原历经战乱,大量人口死亡和外逃,到了明初,北方的人口已经低于南方,很多田地都荒芜了。朱元璋不得不鼓励人们从南方迁往北方,往北方输送了700多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反向迁移,过去一直是北人南迁,这次是南人北归。
近代的四次人口大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湖广填四川、下南洋。
闯关东:
关东就是东北地区,满清入关后把东北视为他们的龙兴之地,不准汉人到东北居住。
但清朝的禁令也阻止不了人们偷偷的迁居关外,特别在天灾年代,荒民为了生存,冒险进入东北,这才有了“闯关东”的说法。
清朝长期的禁封,使得土地肥沃的东北地区人丁零落,形成大量无人区,沙俄就趁机侵入。清廷意识到东北人口太少,就放松禁封,对汉人闯关东睁只眼闭只眼。
到了咸丰末年,清庭正式对东北解禁,并鼓励移民。汉人大量涌入东北垦荒,东北的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大发展。据估计迁入东北的人口近四千万,以山东和河北人为主。
走西口:
“口”指明长城的关口,“西口”指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杀虎口是中原北上蒙古的要道。后来人们把张家口以西的山西和陕西长城各关口泛称为“西口”。走西口就是指汉人出长城入蒙古。
就像东北地区一样,清初不准汉人私自越关进入蒙古,朝廷在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以此分隔汉蒙,禁地内不准农耕放牧。
由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不少汉人不顾禁令,私闯杀虎口进入蒙古,这就是走西口的开始。
到了康熙年间,朝廷推行“摊丁入亩”税改,将人头税改为土地税,生孩子不再加税,以此鼓励多生人口。这样一来人口爆发式增长,出现了人多地少现象,朝廷便放松蒙古封禁,内地汉人由此开始大规模迁徙到长城关口外。
走西口以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为主。他们在内蒙建立村落城镇,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使得当地经济从单一的游牧变成了农耕并举,推动了长城以北地区的发展,加速了蒙汉民族融合。
我的其它文章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美国各州舒适生活的标准
美国独特的四权分立(三权分立+1) (三)
美国独特的四权分立(三权分立+1) (二)
美国独特的四权分立(三权分立+1)(一)
美国是民主国家吗? (二)
美国是民主国家吗?(一)
- 一部华夏史,十次大迁移(2) - 02/09/25
- 一部华夏史,十次大迁移(1) - 02/07/25
- 人类文明的里程碑(3) - 01/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