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军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胥勋池老师5月13日转来《“巴风蜀韵”四川重庆篆书临创邀请展作品集》(pdf版),希望能写一篇评论。鉴于自己的学养积累不够,识见不多,目前尚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评论(无论是个人风格评论,还是展览综合评述)来,那就写一点感悟吧。感悟之一,是本次展览的三个特征:
一、巴风蜀韵,融合发展。巴山蜀水,一衣带水;巴蜀文化,一脉相承。既有巴山之雄强,又有蜀水之氤氲。既有北方之浑厚,又有南方之雅逸。不仅碑帖融合之风融进了川渝两地的文化里,而且巴人的阳刚之气、蜀人的阴柔之气也融入到川渝两地人的生活中。川渝两地的文化融合在进一步发展加深,川渝两地的经济融合也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正是成渝这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快速发展,为巴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今天的这场文化盛宴便是川渝融合盛开的一枝文化之花。
二、专注篆书,深耕传统。在今天的这场文化盛宴里,我们有机会几乎全景地目睹到篆书演进的历史。从商器铭文三种,商代的《中山王鼎》,到《毛公鼎》、《散氏盘》等西周铭文十余种;从春秋《楚王鼎》铭文,到里耶战国秦代简牍,战国《中山王方壶》、《鄂君启节》;从秦刻石、秦诏版,李斯小篆,到东汉的《袁安碑》、唐代的李阳冰小篆;从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黄牧甫、王福厂小篆,到吴昌硕临石鼓文大篆。从作者的临摹和创作的各类篆书作品里,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汉字的丰富宝藏,中国书法的神奇魅力。有的爽利劲挺,有的古拙朴茂,有的雄强大气,有的装饰瑰丽,有的风姿绰约,有的小家碧玉,有的金戈铁马,有的铁线银针,有的浑厚苍茫,有的柔情似水。这样的展览,不失为一种美育熏陶,一次篆书艺术普及。
三、以老带新,传承可期。据统计,1950年代的有3人,占总数的7.5%;1960年代的有12人,占总数的30%;1970年代的有8人,占总数的20%;1980年代的有10人,占总数的25%;1990年代的有7人,占总数的17.5%。由此可见,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书家带路指引,又有极具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勇往直前,更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作为中坚力量予以支撑。好的传统,代有传人。
(20230514 23:18)
5月16日下午,到福宝美术馆现场观展后,补充三个值得称赞的做法:
一是艺术院校大学生自愿者到福宝美术馆现场为参观者导读作品,将艺术欣赏常识普及到大众中去,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既学以致用,又惠及大众。
二是艺考学生到福宝美术馆现场观摩学习体验,能够倾听到专家学者的点评意见,对于学生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定学习书法艺术的信心,定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具体帮助。
三是邀请文艺评论界人士介入一场跨地域的、群体性的书法展,不仅可以提高展览的影响力,更重要的在于让更多的大众了解展览的实况,科学地普及艺术,增强大众的民族文化自信。学术研讨会的观点和评述的具体文化信息,如果能够见诸于媒体,则可以窥见组织者传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使命感。否则,观众会认为组织者是为了完成任务做给上级看的,与大众无关,与使命无关。
至于感悟之二“五问书法”,且听下文分解。
【开幕式与现场作品图集】
本次展览的作品仅有80幅,余下的40幅见福宝美术馆印制的《作品集》:
【来自四川书法家网的报道】
【遇见】
20230517 09:48王军于悟道斋
作者声明:编辑整理此图文,旨在分享好的艺术之美。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唐树良在翰墨天府大讲堂谈《临帖与创作》后的感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听陈荣仲先生在四川省交通厅所作书法专题讲座后的启示
《王义军演讲辞(要点散记)》——2023年11月18日下午于四川省诗书画院“回声”——王义军书法作品展开幕式后
陈子庄的意义——“仰之弥高”纪念陈子庄诞辰110周年书画名家邀请展观后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回声——王义军书法作品展读后感
成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政府台办主任傅军莅临蓉台书画社视察指导工作
“丹青思伟人 翰墨颂党恩”四川省书画界书画联展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敬录毛泽东诗词文百米长卷展(下篇)
“丹青思伟人 翰墨颂党恩”四川省书画界书画联展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敬录毛泽东诗词文百米长卷展(上篇)
“草书若从篆隶入,雄浑放逸皆能成”——读齐建霞讲授《临创转换——以王铎草书为例》的感悟与启示(草稿)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诗意画展读后
听李家德讲何应辉先生的书法故事(序曲草稿)
福宝美术馆印象(草稿)
- 杜甫草堂博物馆|草堂墨韵•邓代昆书法展 - 11/17/24
- 王东作客“翰墨天府”成都书法大讲堂讲授《行草书的临帖和创作》 - 11/04/24
- 思接千载 心游万仞一一读《杜甫草堂|驭汉•李守银书法汇报展》有感 - 10/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