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写生:甘孜普康寺

下面是云水的写生作品《甘孜阿日扎马崩村普康寺》。

每次看云水的这些写生,我总是被他的用笔用线吸引。向他这样用类似白描的方式来画场面这么大细节这么细腻的人真不多。单纯的线条在有大量复杂建筑的画面上一般都没什么“玩耍”的空间。为形所限,通常只有做一些疏密取舍的文章,配合整体营造气氛。云水的这些写生大多有不少繁琐的建筑和房屋。他能在时间非常有限的室外写生里把这些建筑画得密而不堵舒而不乱,并让整个画面有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非常不容易。这和在家里慢慢构思细细营造完全是两回事。我特意把缩小的全图放在最后。虽然受服务器的限制像素不够,细节看不清楚,但更容易看整体的层次和节奏。

云水画面的动感和节奏基本上是通过大量较短的线条的组合传递的。这些短线条每一根几乎都不一样,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向。这些线条随视觉信号进入我们的感官后会在大脑中经历一系列的提炼过滤。只要数量足够多,这些线条的形态和走势的基本共性就会很容易被我们的大脑“体会”到。这后面的数学原理当然就是我们的大数定律:相似的重复一定会揭示其共性。

有“功底“的艺术家们对控制自己的笔触就像音乐家控制他们的弓弦一样,在复杂任性的变化中同时保持精确、细腻的控制。这种控制很多时候只是是非主动的肌肉记忆在执行艺术家对整体效果的评价和追求。这些种控制掌握的效果直接和艺术家的审美修养相关。不管这些艺术家们的笔触是否每一笔都是仔细斟酌过,控制得“好”的笔触产生的视觉信号都会更“容易”被我们的大脑分析处理,更容易唤起我们的“审美记忆”,从而产生“美感”。按神经计算美学的一个观点,美感是我们身体处理感官信息时产生的一种快感。美感 = 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审美修养”好的艺术家,整体关系把握得更好,对“兴奋因子”控制得也很好。于是,更多的人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

还是先放一些局部。可以点击图片打开看细节。全图可以点开全屏看。手机上最好横着看。

视频:

全画: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