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心上地 涵养性中天”——四川师范大学刘飞滨副教授做客翰墨天府成都市书法大讲堂

20231026
文/王军

2023年10月26日下午2:00~5:00,四川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飞滨博士做客翰墨天府成都市书法大讲堂,以《书法经典的解读》为主题,向学员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书法课。来自成都市部分区、市、县以及简阳的书法爱好者代表参加了讲座活动。

刘飞滨老师开天辟地以一个难以想象的“书法经典:你读懂了吗?”这一巨大的疑问拉开了序幕,一下子将那些教了三、四十年书法课的学员给震慑住了!
这类学员难免在心中掀起一场不小的震动波——“没有读懂,我还敢带学生?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呢?”
紧接着,刘飞滨老师讲解了欧阳询的故事。
这类学员开始怀疑起自己来,“啊!哈。哈。原来,我真有可能没有读懂呢?!”
刘飞滨老师进一步讲解怎样才算读懂了。
这类学员突然觉得有些忐忑不安起来,“我究竟是读懂了呢?还是没有读懂呢?”
刘飞滨老师接着又讲道读懂需要走进经典,走进经典的必要条件是“走进时代,走进书家,走进情境,走进作品。”这类学员恍然大悟,“哦!你说我没有走进吧?我还是了解一些的。不过,要说真正的全部走进去了?还真有不少的差距呢!”
当刘飞滨老师深入地讲解“走进作品,字便活了!”“笔画、结字、章法、风格如人,”时,几乎所有的学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书法如汉字,书法如汉语,书法如生活,书法如人生啊!”

最后,刘飞滨老师发自肺腑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核心在读书。”
读书法史,可以了解汉字的源远流长和发展脉络,书体的演进历程。
读书法理论,就可以明白:不仅是了解若干书法问题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掌握这些书法问题是为什么产生的?又是怎样有效地解决的?这些书法问题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努力就白费了。
读文学,可以陶冶情性;读历史,以史为鉴,可以少走弯路;读哲学,可以丰富思想,发散思维,制造矛盾与解决矛盾进而至中和。
乃至读数学,有助于把握计白守黑的度,字的大小、笔画的长短、疏密的适当、结构的变化、空间的布局……读物理学,有助于掌握笔势、起承转合、运笔的起行收规律、平动与振动、圆转与方折、絞转的矢量方向、速度快慢……读化学,有助于剖析和理解墨色的合理运用,浓淡枯湿……
啊!嗯。嗯。原来,书法艺术既不是像某些人所吹的那么玄妙,也不想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简单。​

刘飞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约两个小时的课讲完后,刘飞滨老师花了一个多小时不厌其烦地点评了学员们的几十幅习作,并一再强调临帖的重要性,入古而不泥古,要真切地将字写活。
学员们纷纷表示,听了刘飞滨老师的讲座和点评,受益良多。不少学员还与刘老师加了微信。有的年轻学员还是慕名请假赶来听课的呢!

【讲座要点散记】
一、书法经典,你读懂了吗?

多读经典,读懂经典,进入高层次理解。
造成习书困惑与茫然的三种情形:
1、浑然。
2、感觉好,却不知为什么?
3、感受到风格。
在一定程度后,达到瓶颈。
王羲之的风流倜傥,颜真卿的大气磅礴,黄庭坚的长枪大戟。
苏东坡书法的字法、笔法、章法与墨法。
刘颜涛讲,上世纪八十年代入展获奖的,90%以上被淘汰。而所剩无几的,则成为了书法大家。原因在于对经典的解读不够。
经典中有丰富的内涵,常读常新。

二、书法经典,怎样才算读懂了?
欧阳询故事(见图)。
沉醉进去了,有可能读懂了。
真切地进去了,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有可能读懂了。

三、读懂:走进经典

*即使你懂了,也要不断地进行探索。

(一)走进时代

时代精神,时代环境……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朴……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等等许多方面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相应的时代精神。
*汉隶的恢宏气势
感受到汉朝的时代精神特点。
案例:曹全碑,秀丽。
案例:张迁碑,厚重,拙中见秀。
外在的漂亮,彰显着内在的精神。
*唐楷的法度森严
显示出大唐的盛世气象,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二)走进书家
了解作者这个人。
明朝徐渭的草书,折射出其坎坷、痛苦的人生,揭示了其反判精神。
*徐渭,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其画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有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的称誉。

(三)走进情境
案例:颜真卿《祭侄稿》。

(四)走进作品
案例:王羲之《兰亭序》。
愉快、愉悦的环境。
*理解作品文本的重要性
一定要解读原文。
只练字,不读文本,会影响你的感知。

四、走进作品,字就活了。

*笔画如人
*结字如人
*章法如人
*风格如人
古人创造汉字,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汉字蕴涵着自然与人生的许多信息。
人的情感。
预想字的各种形态,坐、卧、俯、仰、躺、走、跑……
只有把字看活了,才能进入高境界。
强烈的个人风格。
案例:苏轼的寒食帖透露了其悲凉之感。

黄庭坚在《寒食帖》上的题跋。
人的形态,通过字的形态反映出来。
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
形态变化与错位。
感受笔画的特点、质感和人的情感。

五、栽培心上力,涵养性中天

*核心在读书
达致清明和通透。
了解书法史、书法理论。
了解历史、文学、哲学和宗教(尤其是禅宗)。
书法,难在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高度。
从音乐、舞蹈,建筑、雕塑,乃至数学、物理等等方面,汲取养分。
如此,基础才雄厚扎实。
书法,是脑力劳动。只有领会透彻,方能进入堂奥。
【备注】刘飞滨博士的此观点,与笔者的观点颇为相似。笔者在一次思考中,顿悟出书法与72门学科相关联,其实,世间万物相通,不足为奇。就大的学科门类而言,笔者认为:
如何从混沌的自然和社会中,检测、发现和提炼书法美的基因呢?这是需要顿悟的。然而,顿悟却是凭借着深厚的学养和博大的见识,在经年累月的探源问道、孤独思考和深刻研究中潜移默化并逐步形成的。
哲学、文化、汉字、自然、科学、艺术和人品,这七大要素可以模拟为书法美的外在基因。作为书法的中枢神经和血液,它们是创造书法美的活的灵魂。
1、哲学是书法之父。
2、文化是书法之母。
3、汉字是书法的孪生兄弟(姐妹)。
4、自然是书法之源。
5、科学是书法之基。
6、艺术是书法之味。
7、人品是书法之根。
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这四大要素可以模拟为书法美的内在基因。作为书法的本体,它们是创造书法美的主干和骨肉。
1、笔法的逻辑。笔法是书法本体的核心。
2、字法的逻辑。字法是书法本体的基础。汉字的结构,是世界上所有文字中独一无二的形式构成。
3、墨法的逻辑。墨法是书法本体的意象。书法是否意蕴生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墨法。
4、章法的逻辑。章法是指点画、结字及通篇的位置经营。
书法史、书体、书法理念和书法人物及其风格,这四大要素可以模拟为书法美的互动基因。它们是创造书法美的心脏和模本。书者直接从中取法,鉴赏者籍此提高审美眼光。书法之美在鉴赏者与书者、书法作品的互动中被发现着、升华着和创造着。
1、书法史。以史明鉴,既知过往,明白当下,昭示未来。
2、书体。书有五体,篆隶楷行草。书体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渗透着祖先的心血,是先贤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凝结出来的结晶(具体略),不是随意矫揉造作出来的。
3、书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矛盾的对立与和谐共生——创造书法之美,起于制造矛盾,行于解决矛盾,而归于达致中和。
4、书法人物及其风格。
*书法之美在于——外在、内在与互动基因的完美融合。
更详细的内容,读者可关注“化石者说”或“上海美术观察”微信公众号查阅,亦可从运筹学教授王赤博士联合创办的www.78621.org网站为笔者开辟的“果壳里的书法”专栏中查阅。

【讲座专家学者简介】

  刘飞滨,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后(文学哲学,导师陈兵教授是任继愈大师的高材生),四川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厅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书法著作、教程4部。现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与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刘飞滨书法艺术欣赏】

【现场花絮】

(图片来源:成华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姚严积,及凌华莲、范志英、王军)


1 2 3 4 5 6 7 8 9 10
王军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